南海之濱,陽江近郊,“雙棲”雅韶,美美與共。
走進這個“廣東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鎮”,68.43平方公里的鎮域之上,超過1.47萬常住民與蔚藍大海共生共榮,美食美景每年都吸引了40萬以上的游客。依托鎮中心距市區不足10公里的區位優勢,工、農、文、旅、商,無不巧妙借“勢”,向海圖強、向陸奮進。
在7966.79平方公里的漠陽大地上,雅韶堪稱遠近馳名的文化之鄉、美食強鎮。漠陽江、那龍河與南海三源交匯,造就天然咸淡水生態,“藍色糧倉”完美筑基。廣東濱海旅游公路化天塹為通途,橫跨北津港,鏈接東平、溪頭、閘坡濱海資源,旅業繁榮“起飛”在即。
被納入陽江國土空間新規劃的中心城區范疇,躋身市委、市政府新籌謀“一區一帶”的西海岸濱海風光示范區建設版圖,雅韶區位優勢與日俱增。陽東區現代化海洋牧場規劃的“一港六園一基地”格局中,建設“北津港綜合保障與裝備基地”排位在前。站在力爭“百千萬工程”實現三年初見成效目標的關鍵攻堅期,陽東區委、區政府正聚力加快北津港建設與深度開發。
種養殖規模化、庭院+研學+美食、粵菜師傅+非遺傳承……隨著更多新機遇的到來,一座港產城融合的生態休閑濱海特色小鎮正加速崛起!
發展特色養殖
串聯產業激活新動能
尖山橋下流淌尖山河,尖山蟹里盡藏“尖山味”。作為地方獨有的特色養殖品種,雅韶尖山蟹養殖面積達3000畝,堪稱當地“掘金”海洋經濟的一大“名品”。
“尖山河流域是河海交匯形成的咸淡水域,相比純海水養殖的蟹,尖山蟹的皮更薄、肉也特別鮮甜,外殼甚至可以嚼碎了直接吃。”蔡傳宏是八二村委會一名“90后”村干部,也是雅韶近年來吸引眾多“新鮮血液”返鄉創業的青年代表,現養殖尖山蟹40余畝。身為“蟹二代”,上世紀80年代,他的父親最高峰時曾養殖400多畝尖山蟹。
雅白線車水馬龍處,雅韶鎮標廣場旁,有一家“雅韶尖山蟹”專門水產店,每日集中收蟹后,賣給笏朝村美食店或市區各大酒樓,再制成皮脆膏肥的姜蔥炒蟹、鹽焗蟹,最終流向獨愛“土特產”的老饕餐桌。
據介紹,尖山蟹養殖周期約4個月,主要以海生蜆肉、螺肉飼養,足日的母膏蟹每只至少半斤重,公肉蟹每只超過1斤重。由于生長過程中需歷經多次換殼,尖山蟹常遇天敵,最終成活率僅三成,所以這道“難得”的美味價值較高,當季市價每公斤超過220元。
“尖山蟹通常在中秋、國慶前后上市,為避開同期競爭,我們會在蟹重三四兩、足膏就提前賣出。”頭腦靈活的蔡傳宏為提升整體產值,還將不吃蟹的尖頭魚魚苗跟蟹一起養。他樂觀預估:“回鄉投資了40多萬元,今年有望盈利。”
走進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村——笏朝村,高鐵不時從村旁疾馳而過,12家“老牌”祃仔店串成帶狀美食街,B1深茂鐵路陽東段、B3西部沿海高速陽東段風貌示范帶建設成效顯著,暖黃色的建筑外立面和綠美庭院交相輝映,為來訪食客提供更佳的視覺體驗。
陽東區餐飲行業協會副會長、笏朝村迎賓祃仔店店主陳偉明介紹,除了尖山蟹,市級非遺美食酹鑊罉、豆糠糍,姜蔥炒蚶肉、爆炒牛百葉、果園泥焗雞等具有陽東特色和濱海風味的雅韶美食都頗有名氣,“海鮮夠新水、加上性價比高,節假日一般都有數千人來笏朝吃飯。”
“靠海吃海、成行成市”,成為雅韶深挖藍色經濟、一體化發展水產養殖和美食產業的“進階密碼”。2024年,雅韶鎮水產養殖業總產量逾7.57萬噸,接待游客約45萬人次。
科技創新賦能
傳統農業現代化升級
據統計,雅韶鎮現有對蝦養殖戶102戶,養殖面積約6600畝。養蝦大戶——新鴻發水產養殖有限公司(下稱“新鴻發”)位于八二村石塘自然村,是陽江市陽東對蝦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的牽頭企業。負責人姚啟魏在陽東養殖對蝦已近30年,面積600多畝的“工廠風”規模化養殖場,可年產蝦上百萬噸。
“因為這里條件好、規模大、尾水專業處理等設備齊全,所以被選為正大對蝦養殖示范場。”兩個多月前,來自泰國的正大公司技術員Alek開始暫居雅韶,專程對新鴻發養殖場作技術指導。正大公司以投放1200萬尾南美白對蝦蝦苗“入股”,同時提供飼料、動保和技術支持,雙方攜手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力爭更高養殖效益。
如今每次走進蝦棚,所有工人和訪客需換鞋、消毒,防止有害病毒細菌進來。“養殖管理和預防病害工作變得更規范、更嚴格,萬一出現問題,也容易查找原因。”Alek說,產業鏈上下游強強聯合,最直接的影響是養殖密度大大提升。原先單個養殖棚面積760平方米,一般投放20萬尾蝦苗,在各項養殖流程“升級”后,實際投放蝦苗增至300萬尾,預計到7月,這批蝦苗將集中上市,規格為每斤12尾左右的大蝦。
津浦村是廣東省“一村一品”蠔專業村,養蠔歷史可追溯至上世紀70年代,現有生蠔養殖面積超過1.5萬畝,年產量1.2萬噸,養殖戶達235戶,運輸船90艘,是雅韶當地知名的生蠔養殖專業村。
津浦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冬曉介紹,該村農戶以安裝固定沉樁設置蠔排或浮球吊繩模式養殖三倍體為主,但由于咸淡水鹽度不夠,所以農戶從蠔殼直徑兩三厘米開始,養一兩年后長至十厘米,即銷至臺山、珠海、湛江等地,再育肥兩個月方可上市。
“津浦蠔跟大溝壽長蠔的產量相當,但大部分不直接賣給終端消費者,導致規模化不多,品牌難打響,養殖利潤不高。”陳冬曉說,村里咸淡水養魚面積也有1萬多畝,主打黃特鯧、羅非和石斑。他們正謀劃引進專業公司,規模化發展魚蝦和貝類的種苗孵化、養殖和冷鏈加工產業。
藍色經濟憑特色“起步”,朝專業躍進,既端起了沿海居民的“飯碗”,更鼓足了村集體的“錢袋子”。雅韶鎮委書記黃仲康介紹,該鎮不斷推動尖山蟹、對蝦、生蠔等養殖規模化,同步發展柳西荔枝、香水檸檬等種植業,成功帶動3000多戶群眾增收致富。2024年,全鎮村集體經濟收入達632.47萬元,同比增長逾4成。其中,八二村、津浦村集體年收入均超百萬元。
深耕文旅資源
營造濱海消費新場景
西園十八座“鑊耳屋”流傳千年風韻,雅韶鄉農會紅色文化展館、中共陽江縣委平嵐舊址傳承革命精神,八一、鷗村等中國傳統村落鄉風淳樸,陽江漆藝院、福興松鼠王國樂園兩個3A級景區文藝休閑“雙豐收”,柳西桑葚采摘園、人間煙火休閑園等親子打卡點激活“假日經濟”……
雅韶依山臨海,景點眾多,沿海特色風光秀麗。121畝天然紅樹林分布那龍河畔、北津港邊,隨風搖曳。大小朋友們走進石塘海灣,隨覓一隅,便可親身體驗趕海的野趣。
“廣東濱海旅游公路陽江雅韶至山外東段公路工程北津港特大橋預計年底全線貫通,雅韶至山外東段公路明年建成通車,屆時將進一步串聯起陽東、陽西、海陵的濱海資源,為雅韶發展周末經濟、做強文旅產業提供強大助力。”黃仲康表示,雅韶鎮將搶抓“公路經濟”發展機遇,加快推進“粵菜師傅”陽江菜品研究院項目實施,唱響“粵菜師傅+非遺美食”名片。同時,依托紅色、古色深厚文化底蘊,瞄準那龍河碧道農文旅融合商圈發展機遇,創新“庭院+美食”“庭院+研學”等業態,加快建成笏朝村農家樂與雅韶村研學基地,打造周末城郊游特色路線,推動鄉村休閑產業發展更上一層樓。
在陽東區研學教育實踐基地——雅韶鎮雅韶村,以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為契機,昔日一塊丟荒地正加速“變身”。經過村委會、村民小組及群眾三方確認“地票”后,雅韶村委會集中流轉約50戶群眾的閑置地和房屋,打造研學教育實踐基地,總投資370萬元,建設特色文創墻、觀景平臺、釣魚臺、公園、研學基地集散中心等配套設施,打造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農文旅融合樣板。
另外,笏朝村委會發展特色美食產業項目總投資380萬元,將搭建農產品木屋展銷中心、便民驛站,改造農家樂舊房屋,提升庭院景觀,增加導視標識和游客停車場等,為雅韶美食文旅產業發展再加碼、再升級。目前,兩大項目均如火如荼建設中,計劃年內完工。
以雅韶村為中心,雅韶鎮正積極打造集弘揚革命歷史、傳統村落、農耕文化及非遺美食等多種元素的全域研學教育實踐精品路線,串聯平嵐村的中共陽江縣委舊址、笏朝村美食街和非遺美食資源,打造省“百千萬工程”典型村帶動培育對象“聯建共贏”的新局面,更要在大小朋友心里,以雅韶之名,樹立一張“好看、好吃、好玩”的旅游強鎮新名片!
【對話專家】
◎ 廣東海洋大學商學院院長李力
記者:如何擦亮尖山蟹、津浦蠔等“小眾”養殖品牌?
李力:“物以稀為貴”,提煉出產品特色、講好品牌故事很重要。如尖山蟹因自然環境和種苗的特殊性導致量少,但跟別的蟹品種相比,在大小、尺寸、肉質方面有著鮮明特性,在對外宣傳時講清楚原因和好處,彰顯“少而精華、少而鮮美”的特色,讓其成為一種現象級或季節限定產品,吸引游客前來。此外,品牌成長有一個培育過程,打造的前提條件和關鍵是確保產品質量過關,再跟旅游產業相結合,立足客戶需求做包裝、做服務,為客戶提供對產品從感性到理性的完整認知。
記者:如何提升雅韶濱海特色文旅吸引力?
李力:雅韶旅游景點多是人工景觀,發展旅游的首要工作是加強宣傳,通過數字化手段和各種媒介,宣傳地方特色,提升知名度。其次是打造有吸引力的核心旅游產品,突出特色、亮點,類似海南“天涯海角”景區,重點打造核心景觀或營造感官層面上的特殊體驗。最后是優化交通路網,合理設計路線,提供旅游指引,確保景觀的可進入便利性和配套設施服務齊全。
【鏈接】
雅韶鎮簡介
雅韶鎮位于陽東區東南部,南面臨海,東與大溝鎮接壤,北與北慣鎮相鄰,西北與東城鎮隔河相望,以尖山大橋相通,海岸線長19.7公里;下轄7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共47條自然村,總戶籍人口29079人;擁有16處文物點和多項非遺技藝。該鎮五豐柳西村曾獲評“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省級荔枝專業村;2024年,笏朝村獲評省級“美麗庭院”特色村稱號、省級“文化與旅游特色村”稱號。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