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區政府2010上半年工作總結和下半年工作安排
一、上半年經濟工作的簡要回顧
今年以來,全區上下切實加強執行力的建設,著力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經濟發展呈現了積極向好的態勢。
(一)經濟運行形勢向好。體現在兩大亮點上:其一,大部分經濟指標保持較高增速。1--6月份實現GDP38.76億元,同比增13.2%,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2.6個百分點。工業總產值70.75億元,同比增18.1%,比去年同期提高8.65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大幅飆升,完成了10.63億元,同比增35.1%,比去年同期提高5.14個百分點。其二,財稅收入形勢喜人,成為今年經濟工作的最大亮點。國稅上半年實現稅收7789萬元,同比增19.7%,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28.54個百分點,首次扭轉近年來負增長的狀況。地稅1--6月份實現稅收11291萬元,同比增31%,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30.52個百分點。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創近年新高,收入達1.07億元,同比增22.5%,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0.23個百分點。
(二)重點項目形勢向好。重點項目建設全面開花。工業“一號工程”致富皮革項目,首期投資5億元,迄今完成投資3.8億元。主體廠房已經完工,現緊鑼密鼓推進附屬工程建設。上興木業、南沙不銹鋼等23家工業項目全部上馬,部分已進入后期建設。上東新城正推進二期工程,共銷售住宅商鋪466套,銷售額2.4億元,創稅約2500萬元,其中今年上半年完成投資額6000多萬元,繳納營業稅392萬元,納稅額居核電之后,在全市排第二。崗列豐田4S店、城北汽車城等專業市場建設有序推進。城市防洪工程(二期)中心洲聯圍及埠場聯圍加固達標工程第一階段一、二標段完成投資2000多萬元。舊城改造石覺公園項目已全部完成拆遷工作。城南新區以及開陽高速陽江出入口連接線等市重點工程的征地拆遷工作也加緊推進。
(三)園區建設形勢向好。一是園區品牌已經初步打響。通過舉辦“三個一批”慶典活動,收到了很好的宣傳推動效應,包括恒大集團在內的一批客商初步達成投資意向。二是市政府下放了銀嶺和環保城開發建設一系列事權,包括用地審批、規劃審批、建設審批、環保管理等,區有關職能也傾斜下放。園區開發建設基本實現“一條龍”服務,推進效率明顯提高,建設進一步提速。銀嶺上半年新征儲備土地280萬平方米。環保城至站港公路連接線已建好路基。至目前止,兩大園區引進企業項目56個,建成投產企業有東方希望飼料、樂美達童車等14家。在建項目19家。
(四)招商引資形勢向好。隆重召開了招商引資表彰大會,對3家建成標準廠房企業和5名招商引薦人獎勵了418萬元,形成了有效的激勵機制和濃厚的發展氛圍。招商引資特別是第三產業的招商取得可喜突破。今年以來簽約項目17個,其中有PCB專業產業園等一批工業項目,建華集團開發中洲新城、世潤文化旅游公司開發大王洲島、恒大地產開發銀嶺園區的綜合配套設施等一批三產項目。其中,中山建華集團現已入資2.4億元。尤其值得驕傲的是我們引進了城南商貿城、水岸城南1215綜合開發項目等集商貿、休閑、旅游、餐飲、購物于一體的大型城市地標項目,努力打造陽江“天河城”,為城南新區開發積極作出了應有的作為。
(五)農業生產形勢向好。早造生產可算是風調雨順,獲得了豐收。夏收糧食總產量34454噸。大型生產示范基地建設取得了突破。雙捷朝桂山粉葛基地達5000多畝。海霞蔬菜合作社、綠源白沙鵝、黃鬃鵝養殖合作社等的規模進一步擴大。申報了兩個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粵西水產品物流中心項目已引進投資者,完成了初步的選址工作。
(六)民生事業形勢向好。教育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今年高考上本科線考生共100人,比市下達任務超57人。中考上一中正取線332人,上兩陽正取線791人?!半p到”扶貧工作扎實開展,扶貧日募捐任務超額完成。漁民安居工程二期現已封頂。城西衛生院改造已完成,中洲敬老院首期工程基本完工,雙捷衛生院搬遷建設用地已落實。轉移農村勞動力6500人。計生工作又邁上了新的臺階,被確定為省的人口計生宣傳教育創新示范區。綜治維穩工作進一步加強,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雖然上半年我區經濟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但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體現為五個不理想:一是重點項目進展不理想。致富項目由于征地工作的貽誤導致投產時間拖后近年;漠江二橋建設停滯不前;建華中洲新城項目首期1000畝土地沒能如期招拍掛;高速出口連接線項目的拆遷工作也相對滯后。二是園區的管理運作情況不理想。征地工作緩慢,規劃工作滯后,資金運作低效。三是新鎮街建設不理想。規劃失位、環境臟亂、資源浪費、開發被動。四是街區經濟發展情況不理想。思路局限,點子不多,眼光短淺,見子打子。五是服務企業工作不理想。底子不清楚,情況不熟悉,關心不夠,指導不夠。這五個不理想,歸根到底還是主觀上人的問題,是思想認識問題、精神狀態問題、知識能力問題,對重要工作認識不足,對棘手問題處理不力,對資源機遇把握不住,對長遠發展定位不明,對隊伍建設要求不嚴。許多干部,作風漂浮,工作馬虎,埋怨多實干少。許多領導,一般化部署多,親自嚴格督辦少,被動工作一般化措施推進多,主觀思考超常規力度推進少。甚至有些領導干部,對政令麻木,對列入區委、區政府重要工作報告的重大部署麻木,雖在其位但完全不在工作狀態。這些問題,愈是在加快推進發展的非常時期,愈是表現突出,愈是需要加以整頓。
二、下半年經濟工作的主要安排
江城的崛起,經過近幾年幾屆黨委政府的努力,步伐全面加快,局面已豁然開朗。未來要再有大的突破,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轉變發展方式。轉變發展方式,就要優化發展模式,理順發展思路,拓寬發展領域,提升發展層次,強化發展效果,做到資源充分利用、特色充分彰顯、效率充分提高、環境充分保護、發展充分和諧?;谶@一理念思考江城的經濟,我們可從產業性質、地域版塊、資源特色等幾個方面思考。按產業性質分,無非就是農業、工業、第三產業。農業經濟沒有上規模上檔次的載體,傳統意義上純粹的農業在江城形成不了優勢,很難有大的突破。大農業范疇中真正存在無限潛力的,就是海洋產業經濟這一塊。工業經濟是我們的強項,也是我們發展經濟壯大經濟實力的主打,工業的載體在于銀嶺和環保城兩大版塊,所有的工作已經打開局面,現在我們目前要做到的,就是縱深推進。至于第三產業,應該是我們市轄區的優勢。但長期以來我們在發展這一塊上有所忽視,處于被動,沒有自己的品牌和陣地。今后在這一塊我們務必爭取主動,占領陣地,打造旗艦,創出品牌。江城經濟按地域版塊分,可分為城郊經濟和街區經濟(即街域經濟)。近年來,我們在發展的層次上相對重視了城郊經濟的發展,也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下步,我們在繼續推進城郊經濟的同時,要把謀劃街區經濟發展擺上重要的議事日程,實現富街強鎮?,F在我市正大力開展創建省園林城市,創建宜居城鄉,開展“三舊”改造,這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江城經濟按資源特色分,除了土地方面有明顯優勢外,還有三個亮點,就是商業服務業經濟、海洋產業經濟和旅游文化經濟。其中,發展旅游文化經濟也是當前廣東建設文化強省,陽江建設旅游文化名城的要求。
綜合上面的分析,今后我們要從更高、更深、更廣、更優層次上推進發展,務必在發展街區經濟、海洋產業經濟和旅游文化經濟上下功夫花力氣謀新篇,實現以工業經濟為龍頭主打、街區經濟為重要支撐、海洋產業經濟異軍突起、旅游文化經濟作重要補充的四輪驅動的發展態勢,那江城這駕“馬車”就更快奔跑了。
下面,我著重談談街區經濟、海洋產業經濟和旅游文化經濟的發展,也可以講是我們“三產興區”的主要內容。
(一)關于街區經濟
街區經濟也即是街域經濟,是指在市(區)行政區劃的地區范圍內,以城區為基礎,以街道為中心,以市(區)的政府調控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在街道及周邊臨近地帶聚集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特色的產品經營區或服務業經營區,并由此帶動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種城區經濟發展模式。街區經濟包括以下內涵:街區經濟屬于區經濟范疇;具有特定的地理空間;有以地方政府為主導的一個市場調控主體;具有顯著的地區特色;以市場為導向;以第三產業和城市經濟為主體,以市場化、專業化、現代化、國際化為方向;具有城市性、地區性、差異性、開放性、綜合性。
1.街區經濟的目標和主線
江城建區20多年來,一直對街區經濟不重視,對發展街區經濟沒有一個明確的指導思想和目標。街道自己在街區經濟發展上也沒有主見,只是圍繞著求溫飽保穩定問題疲于被動應付,對街道如何超常規發展基本上沒有進行系統、全方位的思考,形成一個工作的主攻方向,總認為街道工作就是“見子打子”。因而,建區20多年來,沒有一個純街道能在困境中擺脫出來,超脫、灑脫地過日子。日子稍為好過一點的只有城東街道,其他街道都不是很理想。圍繞街區經濟發展這個問題,我作了深入思考,并且到有關街道作了調研,和街道的班子及下面居委、村委會書記、主任進行座談。鑒于街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底子薄的現狀,我認為,發展街區經濟工作要突出“三條主線、四個目標、兩個必須”。三條主線是:加強招商引資、加強稅源建設、服務企業發展。四個目標是:抓科學規劃、抓整合資源、抓項目帶動、抓優美環境的創建。兩個必須是:必須制定以街道為區域的街區經濟發展規劃,并圍繞全區發展規劃突出自身特色,制定符合街區實際情況的特色發展規劃;必須構建全方位、多層次、高水平服務街區企業的機制和立體式組織網絡、功能完善的統計模式,促進街區經濟發展。
2.發展街區經濟的五個抓手
第一,抓規劃,形成特色經濟發展板塊。我們要緊緊圍繞陽江城市的總體規劃來謀劃思考街道經濟產業布局、功能定位和資源狀況、地域特色、企業業態等元素,本著“以街為主、彰顯特色、產業支撐”的規劃理念,以規劃定產業、以產業定項目、以項目支撐經濟發展的思路和實施方案,精細管理,量化目標責任。如城北金山路車水馬龍,并且已有物流雛形。城北街道就要緊緊圍繞金山路發展物流專業一條街,打造成粵西地區的物流長廊。但非常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市、區、街道對金山路產業規劃發展沒有作出一個明確的目標。又如城東,商貿業、娛樂業占很大比重。城東就要根據這一點,并且借助地處城區中心和市委、市政府所在地的優勢,搞好規劃,主動爭取把象大潤發這樣集購物、餐飲、休閑、娛樂于一體的國際級品牌企業吸引過來,打造陽江城市地標。如火鍋城現在要拍賣,倘若能和名濠酒店連成一片,打造成一個大型飲食商貿城,完全可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位,也充分彰顯街道的活力。因此,街道要結合企業布局、企業特色、功能定位和資源狀況,按照“以街為主、打造特色、產業支撐”的理念,優先制訂以街道為單位的發展規劃。要強化規劃的引導作用,以規劃定產業、以產業定項目、以項目支撐經濟。
第二,抓機制,形成上下聯動的推動合力。一是要形成街道、部門上下聯動的推動機制。為了把該項工作做好,下步區將建立區領導掛點街道服務機制。主要是幫助街道落實招商引資、涵養稅源、服務企業、抓好項目上馬建設等。采取走訪企業、現場辦公、督辦的形式,為街道、為企業提供多層次、全方位的服務。二是街道必須成立街區經濟發展促進領導小組,由街道黨政一把手牽頭,強力組織街道轄區的工商、國稅、地稅、環保、技監、公安、城管等部門主要領導參與,優先構建全方位服務街區經濟發展的服務體系及統計網絡立體機制,強化組織,開展一流的服務推進工作,提高辦事效率。區政府在這方面將做好協調工作,爭取市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全面推動該項工作的開展。
第三,抓資源,形成招商引資有載體,項目落地有空間。抓資源要把握好“三清”。一是街域資源清;二是引進企業清;三是稅收情況清。各街道領導如果對街道情況不清楚,就是難稱職。街道要加強街區經濟的基礎資料整理、細化、歸檔工作,要善于科學建立起轄區區域資源、企業納稅情況和重點項目等的臺賬。制定相應的工作措施和工作制度,根據統計數據定期做好研究和分析,為服務企業提供準確的依據。各個街道一定要加強包裝、宣傳、推介。一定要清點好街區的土地、閑置廠房、學校、樓宇等資源,通過整合包裝,選擇有影響力、有代表性的重點資源向外宣傳、推介、招商。馬曹、南排兩村區域現在成了城市商業中心,但兩個村委會的留用地共54萬平方米,沒有抓住城市發展牽動商機,10多年來竟然一直閑置,這是天大浪費。只要大家細想,板指一算,就會感嘆“白花花的銀子白白流失了”。村民損失了、村委會損失了。究其原因雖然多方面,但應該肯定的是,街道和村委會一定要成為帶領集體發展經濟的主心骨,底氣要足,腰板子要硬,要敢于抓主意,絕對不能有“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工作狀態。在這方面,大家一定要向崗列疊崗村學習。城南新區開發安排給該村的預留地,該村很快出租建豐田4S店,租金每年100多萬元,現在村民們喜笑顏開地領取了首期50多萬元租金。又如,城北街道要主動做好南排村委會的工作,科學論證村委會辦公用地的進行整體改造,通過招商引資打造成陽江的高級商務中心。
第四,抓服務,構建和諧寬松的創業環境。目的就是通過服務,形成一種寬松和諧的經濟發展氛圍。抓服務的理念必須要做到以下幾個明確:一是服務職責要明確。就是從領導到工作人員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二是服務目標要明確。就是促進企業發展增加稅源。三是服務方式要明確。就是服務做到人性化、公開化、全方位化。四是服務內容要明確。就是必須涵蓋企業的建立、擴大提升及發展的全過程,每個企業要有專人負責聯系,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但也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選擇稅源大的企業加強服務。五是服務舉措要明確。就是強化政府監督,街道牽頭,部門協作。
第五,抓稅收,構建公平稅負、依法納稅的機制。稅收是街區經濟的核心問題。要形成以稅源建設為核心的工作機制,努力爭取街區經濟成為全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要強化以稅源建設為主線,落實堵漏洞、補存量、抓增量三大舉措,各街道要主動參與企業管理,對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態要了解,為企業排憂解難,同時也要關心企業的成長和稅收情況,同時要與稅務部門經常性溝通,積極宣傳稅務政策和服務企業措施,構建和諧公平的稅負環境。為了遏制街區企業外遷、稅源流失,要制訂稅源建設的監控機制。各個辦事處和稅務部門要加強協作,一旦發現企業有外遷的苗頭,要及時向區政府匯報,由區政府協調處理,任何部門不得擅自辦理企業外遷手續。
(二)關于海洋產業經濟發展問題
江城是一個漁業大區,海洋捕撈漁船共1580艘11.3萬千瓦。每年捕撈產量7.9萬噸,產值12.67億元。僅這幾個數字,就足以做一篇大的海洋文章。但遺憾的是這僅是一個統計數字,實際效益與江城無緣,可以講一片空白。相反,漁船柴油補貼江城財政一年支出5129.5萬元。這樣的狀況,究其原因,就是江城沒有一個有承載力、功能強大的海洋產業平臺。甚至連一個象樣的漁港也談不上,1580艘漁船的后勤補給、漁貨交易、漁民休閑娛樂都在外地漁港,這一塊的稅收白白流失,其中產生的帶動可謂一片空白,非??上?。關于對岸漁港的建設,政府工作報告早已提出,但這一工程啟動運作的速度相對緩慢。對此,我們必須“高起點、大綜合、全功能”規劃有著兩百多年歷史、自然資源優異、海洋文化豐富的對岸漁港。通過招商引資和科學論證與規劃將對岸漁港打造成陽江南海灣海洋產業基地,把海洋產業經濟發展作為江城經濟的重要增長極提上重要議事日程,延伸產業鏈,改變“養大兒子入贅他家且繼續擔米養”的現狀。
第一,要盡快創新海洋漁業組織形式。1.抓龍頭帶動,扶持壯大一批起點高、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海洋漁業龍頭企業,發揮龍頭企業的輻射和帶動作用。積極探索完善“龍頭+漁民+漁港”的生產經營模式,壯大產業規模,促進產業化經營和漁民增收。2.抓合作促發展,積極發展漁民合作組織,鼓勵漁民和企業圍繞產前、產中、產后等環節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與服務,提高漁業組織化水平。3.抓漁港管理體制建設。要充分論證,積極探索漁港等基礎設施管理體制和經營體制,通過市場規范行為,盤活資產,改善管理,提高效益。4.研究制定支持海洋漁業發展的政策,建立政府投資為引導,企業、漁民投資為主體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爭取金融機構加大對海洋漁業產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提高海洋漁業建設的融資能力。
第二,全力加快對岸漁港及漁港經濟區的建設。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開發海洋資源的熱潮正蓬勃興起。圍繞1580艘海洋捕撈漁船做產業鏈文章,完全可以充分發揮海洋漁業的特色和資源優勢,為我區經濟發展撐開一片新天地。對岸漁港列入省區域性漁港,是我區發展海洋經濟的重要基礎設施和載體。通過我們招商引資,中哲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正計劃投資40億元人民幣,以對岸漁港為基礎,打造陽江市南海灣海洋產業基地。項目占地總面積約80萬平方米,包括鐵殼船制造基地、高等級國際游船碼頭、海產品深加工基地及批發中心、五星級旅游休閑度假村。可以講,對岸漁港及港區經濟區的建設迎來了最好機遇期,要想方設法盡快推進南海灣產業基地項目的落實,促項目盡快動工建設,把漁港建成一個集碼頭、倉儲、水產品流通與加工、后勤補給、餐飲、旅游休閑于一體的漁民集居的中心,形成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經濟繁榮的現代漁港經濟區,做優海洋捕撈業、做旺水產品加工與流通業、做大海洋休閑漁業和濱海旅游業。
第三,積極推進漁船標準化改造。船型標準化,是船舶管理和技術發展的主要方向。我區漁船1580艘,鐵殼船不足8% ,大多數只能在淺海近海作業,捕撈設備、方式非常落后。隨著近海資源日漸枯竭,廣大漁民對漁船標準化改造的愿望非常強烈,希望通過漁船標準化改造發展遠洋捕撈??梢哉f,漁船標準化改造,發展遠洋捕撈是一個利國利民的好項目,也是廣大漁民調整產業結構的根本出路和大勢所趨。區海洋與漁業局以南洋遠洋捕撈公司為龍頭,爭取了國家農業部的支持,在南沙申請了一個島嶼,作為我區遠洋捕撈補給養殖基地。陽江南海灣海洋產業基地的鐵殼船制造項目也將給予漁船標準化改造起到促進作用,因此一定要把漁船標準化改造作為我區“支漁惠漁”工程予以實施,廣泛做好宣傳發動工作,并爭取上級的支持,對改造漁船進行補貼。通過以漁船改造為契機,壯大我區遠洋捕撈的船隊,進一步加快我區海洋經濟發展。
(三)關于旅游文化產業
文化對于個人而言,是一種素質、一種涵養;對于一個地方而言,是一種底蘊、一種生態、一種發展活力、一種競爭力。最近召開的省委和市委全會,對文化發展問題作出了重要部署,吹響了建設文化強省和文化名城的號角,也為我們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指明了方向。旅游和文化是聯姻的,不能截然分開,文化可以帶動旅游,旅游則有賴文化激活。陽江是文化名城,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建設文化名城,必須同步發展旅游業;發展旅游經濟,必須以文化為支撐為賣點。在文化、旅游這一塊,我們江城不缺資源,不乏基礎,但缺的是包裝、整合、推介。我們要充分把握當前的機遇,著力做好“五項工作”、壯大“三大產業”,在全省全市大力發展旅游文化產業的格局中謀一席之地。
五項工作是:一是文化旅游龍頭培育工作。要以大王洲島文化旅游開發為契機,把該島開發建成集自然生態觀光、濱海生態養生于一體的國際級休閑文化旅游度假圣地,打響江城文化旅游品牌。二是精品景點打造工作。以大王洲島開發為帶動,對轄區原陽江“八景”進行整合包裝宣傳推介,挖掘景點內涵,賦予文化新意,吸引投資完善設施,重新煥發文化魅力,形成精品旅游線路。三是文化陣地建設工作。要通過向上爭取一點、政府支持一點、社會籌資一點的辦法,想方設法建設區級文化博物館和文化廣場,展示江城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建設的成果及歷史,完善鎮(街)村(社區)文化網絡。四是搞好文體活動工作。組織開展龍舟、風箏、對聯、陽江白欖、書法、美術等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文體活動,營造濃厚的文化旅游氛圍。五是文化專業隊伍建設工作。江城文化名人非常多,民間文化傳承人也非常多,這是我區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寶貴財富。要通過組織各類文化協會,舉辦各種文化旅游活動,把這些文化界人士聚攏起來,為我所用,創出文化精品。
壯大三大產業是:一是壯大餐飲業。陽江的烹飲在粵菜系列獨樹一幟,深受各地游客喜愛。要通過建設美食一條街,舉辦美食節等系列包裝宣傳推介活動,打響陽江美食品牌,使陽江的美食走向國內外。二是壯大旅游手信業。投資建設旅游服務超市或配送中心,整合零散資源,專賣陽江特產禮品,包括食品、海味、五金小禮物、工藝品等系列產品。三是壯大生態休閑旅游業。要加快雙捷桃花島建設和包裝,對城郊休閑園進行提升,打造省級農家樂品牌。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