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九五”期間主要進展
一、初步建立了政府領導、統一管理、分級分部門負責,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我市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的防震減災工作體系,進一步發揮了政府在減輕地震災害中的職能用作。
二、防震減災工作已被納入我市各級政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與計劃;基本建立健全了市、縣、鎮三級防震減災計劃體制和相應經費渠道,初步建立起多層次、多渠道的防震減災經費投入體系。
三、在所屬各縣(市、區)、鎮政府和市直有關單位配置專職或兼職防震減災助理員,并進一步把助理員工作體制推廣到全市各類學校。防震減災助理員工作體制是一個全新的工作模式,它的建立有效地推動了我市防震減災工作的深入開展,有利于地震宏觀異常和地震災情速報,也有利于宣傳普及防震減災知識和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防震減災意識。
四、大力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地震預報管理條例》、《廣東省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防震減災工作管理辦法》、《廣東省防震減災十年目標實施綱要》等法規,頒布了《陽江市工程建設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管理規定》、《陽江市防震減災十年目標實施方案》等地方規章,使我市防震減災工作開始走上法制化管理軌道。
五、陽江市數字化遙測地震臺網取得重大進展,臺網市區子臺和臺網數據接收處理中心已完成并投入運行,4個縣(市、區)子臺建設工作正在展開,爭取2000年底再建成兩個子臺并投入使用,使我市地震監測技術進入全國先進水平。
六、加強對縣級群測群防工作的指導,對部分有條件的群測網點的觀測環境進行改造,并對其觀測儀器進行更新,提高了網點的監測能力,同時對群測人員進行不定期業務培訓,逐步提高了觀測人員的業務水平。
七、初步建成了市地震應急指揮中心以及地震數據信息網絡系統,地震應急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地震數據信息的儲存、分析、處理反饋初步實現現代化。
八、新建工程項目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審批工作已進入市行政服務中心窗口,使之納入工程建設審批管理程序中進行管理。同時對一批建設項目及重大工程場地開展了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并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九、通過廣泛深入的防震減災法規和地震科普知識的社會宣傳教育,群眾的防震減災法規觀念和對地震災害的心理承受能力明顯增強,對地震謠言的識別能力有所提高。
第二章 防震減災工作背景與主要問題
一、我市地處東南沿海地震帶,地質構造復雜、地震活動頻繁,是廣東省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之一。自1969年至今共發生大小地震15000余次,其中5.0級以上破壞性地震3次,分別是1969年7月26日的6.4級地震,1986年1月28日和1987年2月25日兩次5.4級地震。1969年7月26日發生在洋邊海的6.4級強烈地震,是我市有地震記錄以來的最大震級地震,該次地震造成33人死亡,2000多人受傷,一萬多間房屋被破壞,經濟損失嚴重。
二、根據《中國地震烈度區劃圖(1990)》,我市除邊遠山區基本烈度為Ⅵ度外,其余包括市區在內的廣大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基本烈度為Ⅶ度,這些高烈度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如果建設工程不采取抗震設防措施,一旦遭到高烈度地震破壞其損失將是慘重的。
三、自九十年代初,我國大陸地震活動進入本世紀第五個活躍期,我市所處的東南沿海地震帶地震活動頻度與強度也相應增強。1994年12月31日、1995年1月10日北部灣發生6.1級及6.2級地震,1999年9月21日臺灣地區發生7.6級大地震。最近幾年,粵閩交界地區、粵桂瓊交界地區和珠江三角洲周邊地區地震活動明顯增強。目前,我市地震活動也呈增強趨勢,震情仍然十分嚴峻,應引起充分重視。
四、粵府(1997)42號文根據國務院劃定的國家級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結合我省震情、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人口分布,確定粵東的汕頭、潮州、揭陽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粵西的陽江、茂名、湛江地區以及其他地級市為廣東省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作為今后一段時期防震減災重點地區和率先實現防震減災十年目標的戰略區,我市被列入其中。
五、我市毗鄰珠江三角洲經濟發達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展較快,城市現代化和城鎮鄉村城市化正在逐步提高,一旦發生中強(5-6級)地震即可造成較大災害和社會影響。地震災害已成為影響我市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六、我市防震減災工作在“八五”、“九五”期間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與陽江市防震減災十年目標以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要求仍存在較大距離,各方面工作仍不能滿足嚴峻的震情形勢的需要,各級政府對此必須予以足夠重視,要花大力氣加速改善這種狀況。
(一)防震減災是需要全社會參與的系統工程,各級人民政府需進一步加強對防震減災工作的領導,充實和加強各級地震工作的力量。各級地震行政主管部門、經濟綜合主管部門、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以及其他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減災工作。
(二)《防震減災法》的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的防震減災工作已步入法制化管理軌道。但防震減災的地方法規規章亟需進一步健全與完善,防震減災執法監督工作亟待加強。
(三)防震減災工作應在市、縣各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得到更加充分的體現。
(四)地震監測臺網建設進展緩慢,地震小區劃工作還沒有完成,震害預測工作尚待開展,地震前兆監測的建設需進一步加快,這些地震基礎設施建設已成為我市防震減災工作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五)新建、擴建、改建建設工程未按《陽江市工程建設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管理辦法》執行的現象仍然存在。對在建、已建的重大建設工程以及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工程開展抗震性能鑒定工作要加速推進。
(六)市、縣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單位的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需要在演練和實踐中加以補充完善與調整。
(七)防震減災知識宣傳以及對廣大民眾的防震避震的普及教育要加大力度和深度。
(八)防震減災經費嚴重短缺,事業維持和發展的矛盾依然存在,技術系統得不到及時的更新改造,人才培養和再教育已是當務之急。
第三章 2015年遠景目標綱要及其措施
一、指導思想:堅持“經濟建設同減災一起抓”的指導思想,堅持“以預防為主,防御與救助相結合”的方針,堅持以監測預報為基礎的綜合防御,走有中國特色的防震減災道路,全面提高我市防震減災能力,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災害損失,為保障我市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服務。
二、遠景目標綱要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必須共同努力,依靠科技進步,用三個五年計劃時間(即2015年前)使市縣級以上政府所在地具備抗御6級左右地震的能力,我市廣大鄉鎮農村基本具備抗御5-6級左右地震的能力,使我市防震減災工與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基本相適應。第一階段為2001—2005年,在“九五”計劃實施的基礎上,經過“十五”期間的努力,使市縣級政府所在地城市基本具備抗御6級左右地震的能力,鄉鎮政府所在地及廣大農村抗御破壞性地震災害的能力有明顯提高。第二階段為2006—2010年,使我市縣級以上政府所在地城市具備抗御6級左右地震的能力,鄉鎮政府所在地基本具備抗御6級左右地震的能力,廣大農村地區抗御破壞性地震災害的能力進一步提高。第三階段2011-2015年,在前10年奮斗目標的基礎上,繼續增強防震減災綜合能力,進一步減輕地震災害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影響,完善防震減災各項工作體系和體制,使全市防震減災工作比前十年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三、實現總目標的措施
(一)健全和完善防震減災工作管理體系、法規體系、宣傳教育管理體系、財政保障體系,使防震減災事業與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同步協調發展。
1、健全和完善防震減災工作管理體系,加強對防震減災工作的領導,特別是各縣(市、區)應建立健全防震減災領導機構和相應的工作機構,并合理配置人員,保證本行政區的防震減災工作正常有序地進行。
2、認真貫徹《防震減災法》及其相關條例,加快制定防震減災相關法規規章,逐步建立健全以法律為基礎,各種行政法規規章相配合的法律法規體系。嚴格執法,加強監督,使防震減災工作盡快實現規范化和制度化。
3、積極開展廣泛、深入、持久的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提高民眾的防震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適時開展防震減災知識的強化和應急宣傳。
4、確立防震減災事業在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將防震減災工作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及同級財政預算,進一步健全多層次、多渠道的防震減災經費投入體系。
(二)依靠科技進步,建設現代化地震監測、分析預報、信息網絡和應急指揮系統,推廣先進的科技成果,提高我市防震減災綜合能力。
1、地震監測、分析預報和信息網絡是防震減災工作的基礎,建立和健全現代化地震監測和前兆觀測系統,以計算機數據處理和網絡技術為依托,使我市地震監測預報工作實現數字化、自動化、綜合化。
2、建立中長期和短臨地震分析預報以及震后趨勢判斷的技術處理系統,實現地震預報信息的快速傳遞,快速分析處理和快速反應。
3、結合我市實際,大力推廣先進適用的地震科技成果,促進綜合防震減災能力的提高。
(三)加強建設工程抗震設防、抗震設計及其施工質量的管理,確保新建、改建、擴建工程的抗震能力。有計劃地開展已建重要建設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的抗震加固工作,建立科學合理的震害預測(包括快速評估)系統。
1、要充分利用全省抗震設防區劃圖和制定的各地區抗震設防標準。將城市地震小區劃技術成果作為規劃城市土地使用以及城市的開發建設依據之一。
2、進一步加強對我市新建、改建、擴建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的管理,尤其是要加強對重大建設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建設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的管理。進一步貫徹執行粵府(1995)85號、(2000)20號文件和《陽江市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管理規定》,分期分批對已建重大工程進行抗震性能鑒定以及抗震加固。
3、加強一般工業與民用建筑的抗震設防和施工質量管理,加強農村民用建設抗震設防的指導。
4、積極學習與運用城市震害預測理論,建立地震災害快速評估標準,建立全市震害預測數據庫和各種評估數字模型,組建震害預測與震災快速評估隊伍。
(四)建立和完善以市地震應急指揮中心為核心的全市地震應急指揮系統,做好破壞性地震的應急準備,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災害損失。
1、完善、充實市、縣及相關部門的地震應急預案,提高可操作性。
2、建立地震信息數據庫,以及信息傳遞、自動化實時處理和應急指揮決策系統,達到決策快速有效,指揮有序,確保災區社會秩序穩定。
3、根據地震的突發性以及震害特點,將震后搶險救援人員的組織和資金、物資的準備,列入社會防震減災總體計劃。
4、大力推進地震災害保險事業,建立防震減災社會風險機制。
第四章 “十五”期間的主要任務
一、工作體系建設
(一)按照市政府統一領導,各部門分工合作,市、縣、鎮三級負責的原則,進一步健全與完善市、縣、鎮三級防震減災工作管理體系,完善全市防震減災助理員體制,加強對防震減災抗震救災工作的領導。
(二)市縣各級地震管理部門要納入政府工作機構管理系列,加強地震部門的機構和隊伍建設,強化政府減災職能,增強行業管理意識,提高社會管理水平。
二、法規體系建設
(一)進一步貫徹執行《防震減災法》、國務院發布的《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保護條例》、《破壞性地震應急條例》、《地震預報管理條例》以及省政府發布的《廣東省工程建設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管理規定》、《廣東省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防震減災工作管理辦法》和市政府發布的《陽江市工程建設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管理規定》等。
(二)制訂、完善與《防震減災法》相關的地方性行政管理規章。
(三)充實防震減災執法隊伍,加強培訓與提高執法人員的政治素質與業務素質,嚴格行政執法與執法監督程序。
三、地震監測分析預報和地震應急指揮系統建設
(一)地震監測和分析預報系統
1、繼續完成“九五”期間啟動的陽江市數字化地震遙測臺網建設工作,及時準確地測定本區內發生的M=1.5級以上地震。
2、建設以地殼形變、地下流體、電磁等學科組成的地震前兆信息觀測網,使我市轄區內的地震前兆監測能力達到B類(≥4項/萬平方公里)。
3、建設跨斷層水準測量場地,開展陽江地區的重力、地磁流動觀測,為中長期地震監測預報提供依據。
4、充分發揮各鄉鎮防震減災助理員的積極性,建立布局合理、具有一定專業手段和宏觀監測相結合的群測網絡。
5、完成市、縣兩級地震信息數據庫的建設,內容包括地震活動、前兆信息、地震地質、震害預測、應急預案、指揮決策等。
6、完善市、縣地震數據信息網絡,同時與中國地震局和省地震局等地震數據信息中心聯網,實現地震數據信息互聯共享和快速傳遞。
(二)地震應急指揮系統
1、完善陽江市地震應急指揮中心配套設施,修訂與補充“陽江市地震應急預案”。每年進行1--2次左右地震應急指揮模擬演習,達到發生破壞性地震后25分鐘內將災情速報省地震局和市政府,2小時內市直各有關部門擔負起組織指揮抗震救災和穩定社會秩序的職責的要求。
2、建立縣級地震應急指揮機構,完善地震應急預案。
3、建立與完善地震震害評估專業隊伍,裝備性能良好的現場考察車輛,配備先進的信息通訊系統,在發生地震后1小時內趕赴地震現場,投入震害評估工作。
四、地震災害預防
(一)完成市區、陽江港開發區和海陵島試驗區的地震小區劃工作,開展縣(市、區)城區的地震小區劃工作。為城市規劃建設和土地開發利有提供科學依據,為一般工業和民用建設抗震設防提供準確依據。
(二)根據《防震減災法》管理好新建、擴建、改建建設工程,尤其是重大建設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加強抗震設防工作的管理,并切實把此項工作納入基建審批程序進行嚴格管理。
(三)認真貫徹國務院116號令《村莊和集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加強農村民用建筑抗震設防的宣傳和指導,逐步把村鎮建設抗震設防工作納入基建管理程序中嚴格管理,不斷提高農村房屋防御地震災害能力。
(四)對已建的重要建設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分期分批進行抗震性能鑒定,不符合抗震要求的應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五)建立適合我市的一般工業與民用建筑震害評估方法,建立重大建設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建設工程震害評估方法,開展地震災害評估方法的實踐應用。
(六)開展城市區震害預測工作,以及逐步開展交通、電力、供水等生命線工程網絡的震害預測。
(七)推進全市大中型企業的防震減災工作,制定切實可行便于操作的管理辦法。
(八)積極開展地震災害保險的宣傳和試點工作。
五、宣傳與教育工作
(一)堅持積極、慎重、適度、科學的原則,大力開展宣傳我國防震減災有關方針、政策、法規和普及防震減災知識,提高民眾防震減災意識和積極參與意識。
(二)進一步完善市、縣、鎮三級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工作網絡,近期要抓緊完善全市教育系統的防震減災助理員宣傳教育體制,組建一支政治素質高、業務水平強的宣傳教育工作隊,配備現代化宣傳工具,利用公眾宣傳媒體及專題形式,開展廣泛深入的宣傳教育工作。
(三)要通過各種宣傳途徑、宣傳工作和手段,大力宣傳政府的綜合防御措施、地震應急預案、各種應急避震和自救知識,使社會公眾增強震前防御意識,震時具備自救和互救知識,震后能自覺組織起來抗震救災,迅速恢復社會穩定。
(四)確保在五年內使我市廣大地區防震減災知識面達80%,其中中小學生接受防震避震應急知識學習面達100%,邊遠及人煙稀少地區宣傳面達50%。
(五)繼續抓好“地球日”、“7.28”、“減災日”、“陽江地震紀念日”及科技進步活動月、防震減災宣傳周期間的宣傳活動,對社會公眾進行經常性的地震科學普及教育。
六、加強地震工作隊伍的自身建設
(一)調整優化隊伍結構。經過“十五”期間的努力,使市級地震工作機構大專以上學歷的職工占全體職工70%以上,其中本科(含本科)以上學歷的科技和管理人員占30%。
(二)增加教育培訓經費投入,使在職技術和管理人員年培訓達100%。
(三)加強對縣地震機構工作人員、防震減災助理員和群測人員的業務培訓,基本滿足防震減災各項工作的需要。
(四)鼓勵全市廣大地震工作者、地震科技人員立足于本地本部門開展科普研究和科普推廣工作,促進我市地震科普論文水平的提高。
第五章 “十五”期間市級重點項目計劃要點及經費概算
一、法規建設(30萬元)
(一)防震減災行政法規、規章的完善、配套以及宣傳、監督、執法隊伍建設。
(二)防震減災技術法規以及行業標準的落實配套。
二、地震監測、分析預報和應急指揮系統(400萬元)
(一)繼續建設與完善陽江數字化地震遙測臺網。
(二)建設地震前兆觀測系統,包括地殼形變、地下流體和電磁等學科的手段。
(三)建設深井數字地震觀測系統。
(四)開展陽江地區重力、地磁流動觀測以及場地跨斷層水準測量。
(五)完成市級地震信息數據庫建設,建設地震數據信息網絡及完成聯網工作。
(六)完善陽江市地震應急指揮中心配套設施。每年進行1--2次左右地震應急指揮模擬演習。
三、震災預防(600萬元)
(一)完成市區、陽江港開發區和海陵島試驗區的地震小區劃工作。
(二)開展城市區地震災害預測以及防震減災對策研究。
(三)開展主要生命線工程的地震災害預測工作。
(四)重要建設工程和易發生嚴重次生災害建設工程抗震鑒定和加固。
四、宣傳與教育(30萬元)
(一)長期不間斷開展宣傳教育工作,配備宣傳教育工具和場所。
(二)教育和業務培訓計劃。
(三)鼓勵廣大地震工作者開展科普研究和推廣工作。
五、經費預算總額:1060萬元其中:市財政210萬元;省地震局150萬元;有關縣(市、區)400萬元;有關單位300萬元。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