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問答| 無障礙 | 移動版 | 繁體版

          走訪雅韶十八座了解陽江第七批市級非遺項目——譚謂故事
          “譚謂智慧”200多年仍激勵后人
          來源:陽江新聞網 作者:許   倩 時間:2024-04-04 10:53 【字體: 】 瀏覽量:-

            2024年初,陽江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出爐。公布的62項特色不一的市級非遺項目當中,排序為首的,便是陽東區(qū)民俗文學類代表——譚謂故事。要說譚謂,就不得不提他運用“買一送一”的智慧、斥資修建的雅韶十八座。

            日前,記者走進位于中國傳統村落、廣東省古村落——陽東區(qū)雅韶鎮(zhèn)雅韶村西元自然村,跟隨譚謂第二十五世后人譚秋光的步伐,了解譚謂故事的歷史全貌,尋訪“譚謂智慧”對當地民風和譚氏后代的深遠影響。

            有俠氣

            性子耿直內心聰慧過人

            譚謂故事,是雅韶十八座的民間故事,當地村民深以譚謂為榮,人人都聽說過譚謂故事。“在十八座,基本上沒人不知道譚謂的故事。”對那段歷史佳話,年過七旬的譚秋光自信滿滿,滔滔不絕。

            從1757年譚謂買材料建十八座算起,譚謂故事至今已有267年?;萦谧娴卵?,族人善良厚道,尤其是崇文尚學、勤奮讀書之風日盛,成就村中英才輩出,時至今日,仍為民眾津津樂道。

            十八座又叫西元村,全村姓譚,村子始建人譚謂,更以他的機靈、淳樸和厚道激勵子孫后代。譚謂原名譚謂可(1724年-1787年),上有兩兄長譽可、詩可,皆為文秀才,謂可是武秀才。

            據《雅韶譚氏族譜》記載,譚氏先祖由廣東南雄珠璣巷遷至陽江龍津里再遷雅韶沙塘村。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由沙塘村移居東安村,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由東安村遷移該地建西元村。

            譚謂經營有方,生財有道,主營販牛,亦兼做油料、谷物、布匹等商品生意,生意經營地域遍及珠三角一帶,因其講誠信、重義氣,生意做得風生水起。譚謂廣置田產,盛極時田租收入過萬擔,一時成為遠近聞名的富戶。

            東安村旁有一處戴屋園,譚謂買到戴屋千畝土地,要在此地建起他的“莊園”。譚謂個子高瘦,性格耿直,廣交朋友,有江湖俠氣,衣著隨便,不修邊幅,常背草席袋裝銀票或白銀出行。

            關于譚謂的故事有很多,其中尤以買九座大屋材料卻意外贏得另外九座材料、而建起十八座大屋的故事聞名遐邇。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的一天,譚謂帶掌柜阿福,來到江城仁興路馬家建材行買木料。馬老板見阿福衣著入時,彬彬有禮,認定阿福是主人。譚謂衣裝短打,滿面胡須,粗手粗腳,認定是跟班。馬老板招呼阿福入室飲茶,譚謂尾隨而入,隨口就問:“貴店建材是否齊全?”

            馬老板瞟了一眼他,說:“那個木材很貴,你買不起。”譚謂不動聲色,隨口問:“要是我買得起呢?”馬老板說:“你若買得起,我就買一送一。你建一座屋我就送你一座!”譚謂說:“此話當真?”馬老板說:“牙齒當金使。如果你拿不出錢來,我要罰你請客三天!”

            譚謂二話不說,拿出席袋倒出里面的銀票。馬老板一檢查,見銀票上都寫有“雅韶譚謂”的字樣,才知自己鑄成大錯。忙賠禮:“原來是譚三老板,失敬失敬!”

            當下,譚謂一口氣買下了九座屋的木材,馬老板也不食言,送了九座屋的木料給譚謂,于是就有了“十八座”。據此,譚謂建十八座大屋的故事傳遍兩陽大地。馬老板也因守信譽,贏得各地貨商的尊重,很快就把九座屋的木料掙了回來。

            善經商

            富甲一方而不失質樸

            譚謂外粗內秀,雖為武秀才,卻極富生意頭腦,后經商。譚謂的致富經和趣事很多,包括《病牛過長塘變好?!贰渡顸c撥譚謂買油》《小雞群引路買戴屋園》《先敬羅衣后敬人》《鯊魚吞銀失而復得》等故事,反映了譚謂精明且忠厚,勤勞又樸素,一切幸運皆源于譚謂的努力。

            他以販牛為主,當時別的牛販的牛發(fā)瘟,很多都病死了。譚謂聽聞村口的千米長塘具有滅菌治病之神效,于是他把牛趕到長塘浸泡游水之后,牛就奇跡般地好了。后來,譚謂常買些弱病殘牛,先到長塘水里浸泡一番,再細心養(yǎng)肥賣掉,賺到不少錢。

            譚謂頭腦靈活,善捕神機,推動其生意越做越大、漸成巨富。有天夜里譚謂外出如廁,聽見廁所里頭有兩人在談話。一人說:“今年春早,花生難播下,夏季花生準是失收?!绷硪蝗私又f:“不止春早,我觀天象,夏季也旱,花生失收必成定局,今年夏季以后的花生油必然奇貴。”

            譚謂如廁完畢,遲等兩人未出門,想去問個究竟卻發(fā)現廁所空無一人,自認為是神仙指點。于是他回到店鋪叫上伙計,天一亮就帶上錢朝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出發(fā),把沿路店鋪的花生油全買下來,再設法運回來。果不其然,當年春夏大旱,花生嚴重失收,油價高漲時,譚謂將花生油賣出,掙了一大筆錢。

            富而不宣,勤勞質樸,也成為譚謂故事經久不衰的傳奇色彩。傳聞譚謂衣服穿著陳舊,連頭發(fā)也不修邊幅。又一次路過某圩,因頭發(fā)長了,便到一家理發(fā)店剃頭。剃頭師傅見譚謂頭發(fā)亂蓬蓬的,不知怎樣才能理出個好發(fā)型,便向譚謂建議:“鄉(xiāng)巴佬,是不是剃個光頭算數呢?”譚謂回答:“那隨你便吧!”剃頭師傅拿起剃刀,由前額至后腦刮了起來。譚謂忍著痛剪完,拿出一個銀元遞給剃頭師傅:“這是你的工錢?!钡珟煾荡巳諞]做多少生意,沒有碎銀或銅錢找回給譚謂。譚謂回一句:“沒錢找就算了”,起身便走。剃頭師傅喜得心花怒放,平時剃十幾二十個頭都賺不到那么多的銀子,心想這個老板真大方啊,于是記住了譚謂的模樣。

            過了一個月,譚謂又來店里剃頭,剃頭師傅見這個形似乞丐、實為大老板的人又來了,剃頭時小心翼翼,頭發(fā)梳了又梳,足足剃了一個鐘頭。完事后,剃頭師傅以為這次譚謂至少會拿出兩三個銀元來,誰知譚謂拍拍屁股就往外走,師傅忙提醒:“先生你還沒給人工錢呢!”譚謂頭也不回地說:“上次給了你十幾二十次的剃頭人工錢,你沒有零錢找回給我,就算是這次的工錢了,挪上補下吧!”于是,雅韶村人又創(chuàng)作了一個歇后語:“譚謂剃頭,挪上補下?!?/p>

            重教育

            崇文尚學帶動后人成才

            陽東區(qū)文化館館長謝克浪介紹,譚謂故事體現了老百姓對勤勞致富的歌贊、對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蘊含著豐富的地域文化內涵和獨特的風土人情,也是前人留下的寶貴財富。

            值得一提的是,譚謂重視教育,平等對待每一個子侄孫輩,十八座是他為子孫后代建起的莊園王國。十八座每三座為一個單元成一巷,共六單元,每間屋又分成兩房一廳、兩條走廊及一個天井,座座一模一樣,體現出他對子侄后輩的一視同仁。后來,第二代十八座人在東邊依樣又建了下十八座(譚謂建的稱之為上十八座)。上下十八座以南北走向的主巷道為中心,布局如同“非”字。

            三十六座房屋組成的莊園占地達1萬平方米以上。十八座最具特點的是鑊耳墻,其屋南北兩側墻體上端,有凸起彎拱造型,形如鑊耳,被稱為“鑊耳屋”。后來,譚謂又建了釣魚臺書房,以及炮樓三座,還把東安村的舊居建成賣魚行,十八座以西處建成菜園,建設下圍塘及旁屋,把十八座圍得嚴嚴實實。十八座里的生活設施十分完備,有水井三口,有祠堂一座供拜祭,有教育后代的書房,有“爛寨”倉庫,有碼頭運送物資。

            十八座因其規(guī)整劃一,具有嶺南典型的“鑊耳屋”風格,規(guī)模與美觀兼?zhèn)??!拌Z耳屋”除了增加恢宏氣勢之外,還有隔火防火之用,隔壁房屋萬一失火,火苗也不能躥到緊鄰房屋的瓦面上。十八座房屋雕龍畫鳳,灰雕木雕形象逼真,美輪美奐,保留了清代嶺南民居建筑風格。后來,譚謂又在陽西溪頭一帶買下良田千畝,在苦草村建了一個占地1萬平方米的糧倉。由此可見,譚謂的財力豐厚。

            據了解,譚謂兄弟三人共有13個兒輩,有舉人1人,秀才5人,貢生1人;孫輩42人中,秀才11人,貢生5人。1908年初,雅韶小學堂建成并招生,十八座的子女全部免費入學讀書,從那時起直至今天,該村都是遠近馳名的文化之村,僅現代涌現的知識分子就有200多人,其中出了不少顯赫家庭。

            祖宗譚謂教育興家的理念代代相傳,教育為先且至關重要,深深植入十八座后人心中。他們有的數代為官,有的數代行醫(yī),還有一大批譚氏子弟選擇從教傳學。其中,后人譚光復培育出“博士之家”,更是傳為十八座的一大佳話。譚光復的父親譚焰珊是清末貢生,以教書為業(yè),曾任雅韶小學校長。在父親堅持教育興家理念的影響下,譚光復本人取得了3個博士學位,他的5個子女、3個孫輩皆為博士。

            “改革開放后,村里人開始大規(guī)模外出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譚氏族人看重教育,父母也紛紛帶著孩子到城里讀書。學成以后,基本都是教書育人?!弊T秋光介紹,從此,陽江有一個“無譚不成?!钡恼f法,即凡是陽江學校,必有譚姓教師。十八座故有“明清古韻,尚師人居”之美譽。

            對于譚謂和十八座的歷史故事,五邑大學文學院教授鳳群評價:“一個牛販子父親用農耕時代的父權思想與獨特創(chuàng)意,鑄造了一個古老的家族之夢,一個家族‘烏托邦’?!?/p>

            ■ 記者手記

            活化“譚謂故事”打造新“網紅點”

            如今的雅韶鎮(zhèn)西元村里,居住生活的僅三五戶人家,且多數為年邁長者,除每日來領略十八座魅力的游客,平時在村里鮮少能看到年輕人。

            采訪當日,雅韶社區(qū)干部譚永安也陪記者在十八座走了許久,聽譚秋光細細說起譚謂故事的精華。譚永安打小在城里長大,老家是西元村,每次逢年過節(jié)時,都會跟著爸媽回村探望親戚,長輩常向他說起傳奇的譚謂故事。譚永安說:“村老人說起譚謂都說得津津有味,我最大的印象是,譚謂是個外表很不起眼的人,但他憑‘買九送九’,才有了十八座和我們譚氏后人?!?/p>

            歷史文化底蘊是鄉(xiāng)土與生俱來的時代印記。雅韶十八座擁有“譚謂故事”這樣的文化名片,是當地不可多得的發(fā)展資源,值得進一步挖掘和活化利用,以文化賦能,助推發(fā)展。

            “譚謂故事”輕松有趣,卻不失勵志韻味,這項市非遺民俗類代表,亟待打造成雅韶十八座講好新時代鄉(xiāng)村振興、文化振興發(fā)展成果的特色標簽、歷史名片和網紅打卡點。希望各方以更大力度、更新形式,把譚謂的人生智慧傳播好,將譚謂的人物特點具象化,為十八座吸引更大流量、帶來更多資源。


          相關文件:


          文檔附件: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

          亚洲乱妇老熟女爽到高潮的片 | 精品亚洲成在人线AV无码| 亚洲AV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色图激情文学|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日产v特级毛片|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娇色|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蜜芽| 亚洲一级特黄大片无码毛片|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不卡无广告|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avtt亚洲天堂|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亚洲色爱图小说专区| 亚洲VA成无码人在线观看天堂|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麻豆天美| 亚洲av一综合av一区|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小说|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观看不卡 |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麻豆|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 亚洲va久久久久| 亚洲av无码专区青青草原| mm1313亚洲精品国产| 久久伊人亚洲AV无码网站| 好看的亚洲黄色经典| 久久亚洲春色中文字幕久久久 |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AV| 亚洲人成www在线播放|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日韩一卡2卡3卡4卡新区亚洲| 国产亚洲AV无码AV男人的天堂| 五月天网站亚洲小说| 亚洲专区一路线二| 亚洲国产无线乱码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最新av网站| 亚洲高清专区日韩精品| 亚洲色欲www综合网|